健康资料首页 | 健康报道 | 健康保健 | 健康生活
  您目前的位置:罗浮药谷首页 > 健康资讯 > 健康生活 > 正文
 
控制糖尿病主要靠自己
 
栏目:健康生活  加入时间:2007-6-14 13:47:48  来源:环球时报-生命时报  浏览:1120   发布投稿

编者按:正规的糖尿病治疗,可以用系统工程来形容——用药、检查、饮食、运动,哪一样做得不好,病就控制不住。在漫长的抗病斗争中,医生所能起的作用虽很关键,但绝不是全部,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才是最重要的。
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

  得糖尿病,也能享口福

  王先生,68岁,退休设计师

  1991年前,我生活得可以说是无忧无虑:作为设计师,在全世界跑来跑去,遍尝各地美食。可是,1991年的一次体检,给生活笼罩了一层阴影——我被查出患了2型糖尿病。

  当时我郁闷坏了,且不说吃药打针、化验抽血很让人烦,最难受的是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一饱口福了。有些病友跟我说,得了这个病,饭要少吃,零食不能吃,水果不能吃,点心不能吃……总之罗列了一大串“黑名单”。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于是我就收起馋虫,一顿只吃半片面包,别的什么都不敢吃。饥肠辘辘地过了几个月以后,我1.71米的个头瘦到了50多公斤,可是一查血糖还是高。简直让人气绝——忍饥挨饿换来的仅仅是减肥!原来我那么爱旅行,现在只能乖乖地待在家里,守着那几瓶药,看着镜中消瘦的自己,唉声叹气。

  是医生救了我。在一次医院举办的健康大课堂上,医生告诉我们,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是要控制总量与结构,没必要绝对忌口。只要把热量掌握好,将饮食和运动、药物配合好,定期检测血糖,及时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食谱,就能既享受美食,又控制血糖。我恍然大悟。

  从那以后,我认真查阅了营养方面的书籍,学会了计算饭菜的热量、营养,然后根据治疗、血糖变化进行调整,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食谱:

  早上,我6点半起床,先吃1片面包(40克/片)、3薄片牛肉、一片奶酪、一个鸡蛋和一些木耳。然后下楼开始早锻炼,8点半锻炼结束后回到家,再吃1/4片面包。等到10点钟,再吃1/4片。10点半,是我的“水果时间”,有时是一个小蟠桃,有时是四五个草莓。

  午餐主食严格限制在100克,多数是米饭,有时是面饼、面条,如果是饺子、馄饨等带馅的主食,就要算一下,比如我常吃的速冻荠菜馄饨,17个相当于100克主食。除了主食,我会做五六个菜,有鱼、鸡肉等,其中肯定有一个是绿叶蔬菜。

  午餐后是午休。下午3点半,我会吃一小把白瓜子,这对前列腺有好处。4点半,吃一个西红柿。5点半,再吃一个水果。

  晚饭先吃90克左右的主食。晚上9点半,是打胰岛素的时间。打完胰岛素,我会再吃1片半饼干,再喝一杯牛奶,然后上床睡觉。

  几年下来,我的体重控制在66公斤,血糖、血脂指标都非常理想,糖化血红蛋白也小于6%。我想告诉病友的是,得了糖尿病不等于跟美食绝缘,相反,如果吃得科学,吃得讲究,享口福和治病可以兼得。

  打胰岛素先画格

  刘女士,49岁,公务员

  5年前,当医生告诉我,应该用胰岛素来控制我的2型糖尿病时,我很恐怖并且抗拒。我想,要是从此离不开胰岛素,不就像吸毒一样吗!直到两年前,空腹和餐后血糖都控制不住了,我才不得不接受了胰岛素。慢慢地,我懂得了,胰岛素该打就得打,等出现并发症,后悔也晚了。

  但是打胰岛素也是有讲究的。一开始,我只打一个地方。结果,半年下来,胳膊上打针的地方出现了一个疙瘩,血糖控制得也不如刚打胰岛素的时候了。我去咨询了医生。医生看了看我胳膊上的疙瘩,笑了,“你是不是就打这一处啊?”我说:“是啊,这样皮肤损伤不是比较小吗?”“这样做不对。”他告诉我: “你现在用的是胰岛素专用注射笔,配的针头是很合适的,用的又是预混的重组人胰岛素,按理说不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好多年以前,病人使用普通注射器打猪胰岛素时才会看到这种情况。但是总注射一个地方,会导致局部脂肪增生,形成一个疙瘩,然后胰岛素的吸收就变慢,血糖的控制也就会逐渐变差。如果针头反复使用,就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我一想,可不是吗,我经常3天才换一个针头。这时医生又说:“所以你这种情况,暂时不用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先把错误做法纠正了再说。”

  回家后,孩子做数学作业的坐标纸给了我灵感。我把胳膊、肚子、两个大腿外侧各画一个井字,相当于每个地方有9个小格,然后几个地方轮换着打,打完后再做个记录,这样注射部位就不会重复了。很快,血糖正常了。

  一个月后,我又去看医生,并且很得意地告诉了他我的发明。医生笑着说:“这个方法不错。不过如果以后要换胰岛素,还需要根据情况再做调整。”我明白了,不同身体部位的吸收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还要加强学习啊。

  不能凭感觉判断血糖高低

  李先生,61岁,医院退休行政人员

  1976年,我在北京协和医院查体时发现有糖尿病。从此,我开始了跟这个病打交道的31年。

  开始20年,我没把糖尿病当回事,更没把降糖、监测血糖放在心上。直到2001年,眼底并发了视网膜病变,几乎导致失明,才领教了这个病的厉害。随后,我参加了北京市糖尿病教育基地组织的讲座和活动,终于走上了治疗的“正道”。活动期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懂得了很多医学上的道理,特别是对血糖监测有了更深的认识。

  现在我知道,血糖监测有助于病人判断和掌握自己的病情,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让病情获得最佳控制,而治疗糖尿病最重要的目的是控制并发症,如果我早点明白这一点,眼睛就不会出现那么严重的问题了。

  认清了病情监测的重要性,就要定期检查,但光靠医院是不行的。于是我用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血糖仪。住院期间,我每天测7次血糖,分别是空腹、早餐前、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晚餐后和睡前各一次。出院之后我每天测1次,也就是把住院时1天的7次分解到一周的每一天:周一空腹血糖,周二早餐前血糖,周三午餐前血糖,周四午餐后血糖,周五晚餐前血糖,周六晚餐后血糖,周日睡前血糖。这样一个月下来要测30来次,每条试纸5.4元,每个月要花160 多元。后来血糖基本控制了,也找到了规律,改为隔2天测1次,这样一个月只需要测10次,检测费用也减少了2/3,可以说既准确又经济。

  很多病友认为,血糖高低自己能感觉到,其实这样很不可靠。实践证明,血糖受饮食、运动、情绪波动等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情绪,很多病友为自己的病担心,为医疗费担心,有的因为家庭不和、亲友冷落而伤心焦虑,都会引起血糖波动,所以必须靠客观检查来反映,绝对不能凭感觉。

  目前,我除了监测血糖,还经常自测血压、体重,并严格按医生的嘱咐坚持复查,每月查3次尿糖,每半年复查一次心电图、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眼底,每年还要至少检查一次肾功能、足部。

  现在,我在监测血糖等指标的基础上,调整胰岛素等用药,已经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1%—6.4%。我的奋斗目标是“5、6、7、8”,即空腹血糖5.6毫摩尔/升,餐后血糖7.8毫摩尔/升。

  事实告诉了我一个真理:知识就是生命。

  骑车快走能降糖

  林先生,58岁,退休教师

  17年前,我几乎不知道什么是病——大学时是学校体操队队员,工作后每年运动会拿奖,所以1990年,医生告诉我得了糖尿病的那一刻,我非常吃惊。很长一段时间后,我才接受自己得病的事实。医生告诉我,治疗糖尿病,除了用药、控制饮食,还要动起来。于是我给自己制订了健身计划并严格执行。

  每周一、四,我在室内锻炼。先是3组俯卧撑,每组40次;然后是3组仰卧起坐,每组30下;接下来是蹲起,3组,每组30次;最后,躺在地上做拱桥,就是抬起臀部,用肩和双脚支撑身体,这样可以练习腰部力量。做完上述运动,我就到家边的一个舞厅去跳交谊舞。在音乐中翩翩起舞,既能陶冶情操,也能锻炼身体,培养协调性。不知不觉70分钟过去了,跳到微微出汗的我,就踏着轻快的脚步回家了。

  每周二、三、五、六、日,是户外运动的日子。早上吃一点东西以后,我就骑车20分钟到玉渊潭公园,把车放在门口,步行20分钟走到公共健身器械处,我主要练的是拉上肢的运动,能活动肩关节,预防老年人常见的肩周炎。练30分钟后,我再走20分钟到公园门口,骑车回家。很多人认为剧烈运动才能更好地降血压,其实这是误区。我自己做过实验,发现骑车和快走比剧烈运动降糖效果好。

  每天中午,吃完午饭,我还有重要任务要完成。我先用吸尘器把家里的地板、沙发都吸一遍,然后把一个大抹布铺在地上,用脚踩着抹布把地板擦得锃光瓦亮。晚饭后,我的目标是厨房、卫生间。擦擦洗洗半个小时,微微出点汗,厨房和卫生间就干净得像新装修过的一样。自从实施我的“家务健身”计划以来,老伴就常夸我,既治了病,又顾了家,“为家庭作出了巨大贡献”。

  昨天,我自测的空腹血糖值是5.3毫摩尔/升,早餐后血糖为7.4毫摩尔/升,晚餐后是7毫摩尔/升。最近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为6%,全都非常理想。

  这几年,我跟糖尿病已经和平相处,经常阖家外出旅行,五一长假就是在上海度过的。得糖尿病,一样能活得精彩。


 
上一条:咽炎的人少吃冷饮
下一条:一个鱼胆坏了两个肾!

没有相关信息


推荐信息
更多>>  
药市动态
更多>>  
会展信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