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频道首页 | 药学技术 | 药业精选 | 药学理论
  您目前的位置:罗浮药谷首页 > 药学频道 > 药业精选 > 正文
 
给大脑做手术,就是艺术——军医王伟民传奇
 
栏目:药业精选  加入时间:2007-6-16 8:58:26  来源:新华网  浏览:1755   发布投稿

   新华网广州6月15日电(记者王洪山 仇琳 何自力)在王伟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暗红色基调下的毛泽东画像。王伟民说,这幅油画是一位法国画家的作品,原名为“有力的目光”。他把它译成了“神眸”,“这样更能传递作品的内涵。”

    “工作累的时候在办公室里走动,从不同的角度凝望这幅画,都可以感觉到毛主席在注视着,好像在跟他对话。”王伟民说。

    王伟民的工作看上去似乎与艺术不太“搭界”——他是广州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但他讲,“一个好的神经外科医生应该有一些艺术家的气质和眼光,因为每个病人都是医生的作品。”

    近期比较让王伟民“得意”的作品,就是他于2006年进行的一次双语语言区脑胶质瘤手术。这次手术的成功为他进行汉语和英语双语脑功能区定位研究课题提供了实证的案例。

    “How are you doing?”“今天你心情好吗?”在切除脑瘤的大手术中,医生边和患者用英语和汉语聊天,边进行手术。患者是一名大学英语教授,因突发意识丧失并四肢抽搐入院,检查后发现脑里长了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瘤。

    通常脑瘤切除手术后,患者的语言功能特别是第二语言功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王伟民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教研室、暨南大学华侨医院语言障碍中心的专家们合作,决定采用“唤醒麻醉下定位两种语言的脑功能区手术”,以期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第二语言能力。

    王伟民和专家们设计和实施的方案是:将患者全身麻醉至失去知觉,然后采用电脑控制系统解除麻醉使他清醒,再用神经导航和皮层电刺激技术定位大脑汉语和英语语言区。接着,语言专家分别用汉语普通话和英语与患者聊天,通过神经导航和术中唤醒及两种语言区功能定位监测,确定了患者肿瘤和两种语言区的关系,定位肿瘤,最终切除肿瘤。

    3个月后,患者再次操起流利的英语走上讲台。

    在手术的过程中王伟民发现:汉语普通话和英语语言区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而第二语言区即英语的激活区比较广泛。这与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在国际会议上,王伟民把这一发现介绍给世界的同行,引起了同行浓厚的兴趣。

    王伟民对脑外科感兴趣源于1976年。那时已入伍7年的他在吉林长春的一家医院工作。当时一名战士因为遭遇哑炮事故,造成脑部严重创伤,而当时的医疗技术显得那么无力,王伟民便暗自下决心,要学习脑外科。

    自称更喜欢艺术的王伟民后来考上了军校,然后是军医大学的研究生、博士生,研究的都是神经外科。1992年,王伟民又赴日本深造。这期间,他对神经外科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广州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建立于1954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最早的神经外科。1998年8月上任的王伟民是第3代神经外科的主任。

    人们对大脑的认识远远没有完成,王伟民说,大脑语言功能区的手术才刚刚开始,他还在和他带的研究生进行恶性肿瘤疫苗研究。取得了很多荣誉的王伟民说,神经外科需要的是一个团队。

    “一个优秀的脑外科医生不但要有爱心,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创造性,这样 才能做‘家’而不是做‘匠’。”54岁的王伟民常常感到力量不够、时间不够、精力不够,但他知道人类与肿瘤的战斗任重道远。

    如今,一年要做100—200台手术的王伟民看着以往的手术图还是会“沾沾自喜”,他说,那些大脑解剖图,不就是一幅幅变幻莫测的艺术作品吗?


 
上一条:美国医学研究显示 经常焦虑忧郁易患失忆症
下一条:最新研究显示:少量的一氧化碳可以治病

没有相关信息


推荐信息
更多>>  
药市动态
更多>>  
会展信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