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行业新闻 罗浮药谷新闻 药市动态 物流动态 会展信息 药学频道
您目前的位置:罗浮药谷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正文
传播引发争议 医卫界呼吁为医学新闻立法
 
栏目:行业新闻  加入时间:2007-7-2 10:38:38  来源:慧聪网  浏览:1123   发布投稿

  闹得沸沸扬扬的茶水事件余音未了。近日,一篇名为《不想再做医生哪怕去檫皮鞋》的文章先后经网络,报纸传播后更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者讲了一件被编造得离奇的事件一个海归硕士竟然在为其前女友做阑尾手术时,故意将其输卵管结扎。这个故事的原始版本可以追朔到10年前的一本家庭文学期刊。

  故事的主要情节如下:留学归来的硕士医师当班时,正好遇上另攀高枝的前女友前来做阑尾手术,于是他在手术时故意将止血钳掉到地上,然后趁护士去捡止血钳的一瞬间,将前女友的输卵管给结扎了。然后,他又故意掉了一次止血钳,趁护士弯腰去捡时,将另一侧的输卵管也给结扎了。

  《不想再做医生哪怕去檫皮鞋》的作者指出:哪怕是小到如单纯性阑尾炎手术,也不可能只有一个医师和一个护士操作。手术助手呢?麻醉医师呢?巡回护士呢?差了这么多人,他们俩怎么做手术?此外,根据手术流程,手术台上的医护人员,连手摆放的位置都是有明确规定的,根本不可能发生手术台上的东西掉了,护士会弯下腰去捡的事情。

  先不追究故事的真实性和文学色彩有多少比例,可以肯定的是故事的创作者是不懂医学的,而且恐怕连手术室都没有进过;但他杜撰的故事,却会让每个看过的人,都对医师这种恶劣行径无比愤慨,进而对整个医师群体产生怀疑和敌意。

  茶水事件,豆奶事件,毒香蕉事件...这些看起来都是毫无关联的单个事件,却都有一个共性的地方:那就是,由于缺乏对科学,对专业知识的全面了解,从专业的角度推敲都有失偏颇;而其过度报道,却使得事件的负面影响加剧,进而演变成产生严重社会负面效应的事件。包括让国人记忆犹新的SARS事件,由于媒体的过度渲染和不科学的报道,导致民众的过度恐慌,盲目购药,逃离城市...

  医学发展关系整个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媒体所发布的医学新闻科学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健康,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为此,医卫界人士强烈呼吁:国家应尽快为医学新闻立法,以杜绝这些不实事件频发。

  探因

  1986年,美国科学技术学界的一个调查显示,85%的美国科学家不选择与大众媒体合作,原因是大众媒体不能理解或传达最新科学思想。

  那么,对于还没有实现新闻立法的我国来说,该如何解决医学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大众媒体不能理解或传达准确的科学思想,帮倒忙,甚至引起民众恐慌等事件的发生呢?

  专业知识缺失 报道难以公正

  是什么原因使得有失偏颇的报道频频发生在医学领域呢?资深卫生新闻记者,《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锋这么认为:现在是社会转型期,媒体的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严肃媒体与市场媒体共存。市场媒体迫于生存压力,往往以吸引读者注意力为目标,当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多媒体会选择经济利益。于是在吸引注意力的目标面前,就出现了媒体过度商业化,娱乐化,不顾事实,放弃新闻职业精神的问题,后来就是将引导舆论变成了取悦读者。

  大众媒体在医学领域的报道就出现了只顾吸引眼球的事件。如“茶水发炎”事件,记者的出发点可能是想揭露问题,但却违背了科学精神甚至不惜造假。关键问题是,记者采访了茶叶专家,仪器检测专家,惟独没有采访专业的检验科医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袁钟也指出,其实医学新闻可以归结到科技新闻中,记者对待科技新闻包括医学新闻时一定要有科学精神,要严谨认真,不能听风就是雨。

  “一些大众媒体把自己放在"公器"的角度,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公共利益的体现,而事实却恰恰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医学专业知识,所报道的事实不完整或者呈现谬误,从而误导大众,增加大众对医学领域及医生群体的误解。这是一种哗众取宠,无知的态度,是对正常医患关系的一种干扰。”《中国医药报》总编辑郭云沛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力丹教授则从新闻记者职业规范的角度分析认为,传媒对科学的许多误解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采访不到位,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核对事实,是出现许多具体差错的基本原因。这其实就是传媒从业人员对工作玩忽职守的一种表现。

  白教授还指出,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今天,媒体应该充当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而不是火上浇油。医患之间沟通不畅有很多技术障碍的问题,隔行如隔山,患者的角度和医师的角度往往都存在差异,这时就特别需要媒体沟通,协调的作用,促进双方和谐相处。

  很多类似“茶水发炎”的事件都是先入为主,媒体带着有色眼镜,或是出于迎合受众的需要,不能客观公正的报道。长此以往,对真个社会造成的危害比较大。

  专业性非常强的医学学科,决定了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要成长为可以独立诊断的医师,大约需要八到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学习和实践。即便如此,跨医学各学科之间的信息也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学科专家尚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更何况是没有任何专业知识,有不求甚解的大众媒体记者。即便是新闻自由的今天,对于医学新闻的报道而言,科学客观也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因为这个专业连接着健康和生命。

  现状

  那么,科学性的专业新闻如何既通俗易懂,又准确无误地通过大众媒体表现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副总编,长期从事国外医学期刊新闻政策研究的钟紫红介绍说,国外大众媒体与医学专业期刊有着良好的默契,缘于双方共同的慎重态度。

  为此,美英两国还建立了相应的医学专业新闻政策:规定来稿不可一稿两投,研究人员及其研究机构不可事先向媒体透露研究成果,媒体也只能先于专业新闻发表文章前的一天或两天见报。

  即使是对于突发性的新闻事件,如果涉及到医学知识,新闻媒体编辑部也会求证于医学专家,避免新闻因为常识性错误而贻笑大方。钟紫红说,事实上,国外的大众媒体,专业新闻的编辑及记者通常是由有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及临床或基础研究背景,对医学新闻稿的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具有较强的审阅与评判能力的人担任的。

  国内:对专业记者没有门槛

  白剑锋说,医学非常复杂,与国外记者的专业背景相比,我国的医药卫生记者是没有门槛的,很多进入这个领域的都是刚毕业的新闻专业学生。正因为如此,往往要付出代价。

  某知名媒体栏目的负责人说,他们也策划过一些医学专业领域的选题,但每次都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胆战心惊。请教专业人士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错报,误报,过度报道的问题也难以杜绝。

  “对于关系重大的医学新闻的发布,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最好能由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来把关,避免那些哗众取宠,为吸引眼球而刊登的新闻,以防负面影响。”


 
上一条:邵明立:药企须把保护公众健康作最重要价值取向
下一条:陈竺担任卫生部部长 医改有望冲破部门利益纠葛

没有相关信息


推荐新闻
更多>>
投资指南 医药流通中心 药品加工基地 药材种植基地 华南药品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