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行业新闻 罗浮药谷新闻 药市动态 物流动态 会展信息 药学频道
您目前的位置:罗浮药谷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市动态 > 正文
我国制药业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出口势头强劲
 
栏目:药市动态  加入时间:2007-7-2 10:57:38  来源:慧聪网医疗器械  浏览:1202   发布投稿

  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为普遍的一大类抗生素,也是我国制药业最为强大的体系。近年来,它们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征途中不断刷新纪录。2006年我国抗生素类原料药出口总额达15亿美元,同比增长66.4%。

其中,青霉素类、头孢类原料药并驾齐驱,同比增长97%和96%。青霉素类、头孢类原料药分别占出口额的24.6%和10.4%,在我国抗生素原料药出口中排第一、第三位。

  这两个庞大系列在2006年遇到的共同机会是全球产业链转移后,大宗原料药中间体生产地转向制造业发达、成本更低的中国。与此同时,我国原料药发展不得不面对环保、质量和实力等新课题。

  国际产业链转移成就中国青霉素

  我国青霉素出口在经过3年的产业整合之后终于迎来了新的市场周期。2006年青霉素工业盐出口总量达14,529吨,比2005年的11,337吨增长 28%。出口价格由2006年初6美元/BOU,上升到2006年底的7.9美元/BOU,上涨幅度达到2美元/BOU,涨幅达33%。出口数量和价格同步增长的现象在以往并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说青霉素出口遇到少有的好光景,但是这种好光景是国际产业链转型调整的结果。

  自2005年国际制药业巨头相继退出青霉素生产后,青霉素成为一种基础型、规模型、低成本型原料药中间体,成为中国制药的一个标志。相比之下,印度和欧洲发达国家的青霉素生产在成本和规模上已无法与中国相比。2006年出口统计显示,我国出口印度的青霉素G钾(工业盐)同比增长23.17%。从产量分布看,全球产量约为4万吨,其中3万吨为中国生产,这样青霉素G钾工业盐生产完全被中国主宰。

  与此同时,转移生产基地、外包成为一种趋势,2006年这种转型给我国青霉素产业以翻身的机会,且进一步带来青霉素下游产品的市场转机。这是我国青霉素现阶段得以继续扩张的主要原因。

  国内青霉素产业在河南华星、石药集团中润(内蒙古)制药这两大巨头出现之后形成新局面。2006年华星以自营出口总量占42.52%的绝对优势成为老大;张家口吉斯特-布罗卡德斯制药有限公司作为跨国公司定点生产基地,其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3.78%;石药集团中润(内蒙古)制药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1.91%,位于第三;哈药集团、华北制药在份额上已退居二线,山东鲁抗、四川制药等处于边缘化地位。目前行业内还没有出现新的竞争者,故现阶段稳定格局、稳定产量才能保证销售的畅通。

  青霉素价格虽然一路长扬,但它是在极不正常的低价位水平起步的。加上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不断上升,无形中价值的增长仍然赶不上价格增长。2006年12月测算的平均价格上升到8美元/BOU,比当年年初最低时期上升33%。未来继续增长的空间定格在9美元/BOU,这是个理想目标,但还要取决于业内的产销平衡。


   头孢类向外扩张欲望强烈

  2006年中国头孢类原料药的进出口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出口型大宗品种普遍增长;二是进口类品种普遍下降。出口品种主要集中在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头孢拉啶、头孢氨苄这些在国内被誉为“大头孢”类的原料药。进口型中间体数量减少,如7-ACA、7-ADCA的进口较往年大幅度下降,少数小品种有突出表现。可见国内头孢类原料药竞争加剧,向外扩展欲望更加强烈,但继续增长须跨过高端门槛。

  在国际产业链将制药加工业转向中国、印度的大趋势下,我国头孢类原料药也正走向国际市场。我国的优势在于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取得价格优势。未来凡有可能做大的非专利药都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出口型产品。近年来,国内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生产能力的扩张、产品价格的下降,为出口到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产品的近期机会在国际非规范市场。

  我国出口头孢原料药虽然有极大的增长,但是还应看到出口品种当中粗品占据一定比例(包括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注射无菌粉在稳定性、残留物上的要求更高,且达到相关认证和文件 (DMF)的要求也是进入欧美高端市场获得高利润的必备条件。而出口粗品、非规范市场成为近期目标。所以中国制造要走得更远、更高,还需要在质量标准上下功夫。

  目前,进口头孢类原料药的作用从满足市场需要转变为跨国公司向国内定向供应的渠道,如7-ADCA;有少数品种属规模偏小、价值较高的国内市场缺少的品种,如头孢吡胺、头孢丙烯、头孢替唑等。

  头孢克洛和7-ACCA(头孢克洛中间体)是少有的需求上升、货紧价扬的品种。2006年头孢克洛进口数量42吨,同比增长8%。中间体7-ACCA进口数量为43吨,同比增长45.52%,测算价格上升到了242美元/公斤。这种现象主要还是技术上的原因,即国内的成本和产品稳定性与进口产品有差距。

  进口原料药中间体与本土品牌的竞争也在2006年开始显现。如7-ACA,该品是出口与进口并举的品种。自2006年5月之后,进口7-ACA几乎从我国市场消失,国产7-ACA一统天下。专家分析认为,有两个因素促使进口7-ACA重返中国:一是人民币汇率提升,使进口价格下降,进口商利润得以实现;二是国产7-ACA价格在2006年下半年逐渐提升到750元~770元/公斤。这样进口品与国产品就有了竞争机会。在我国贸易越来越开放的形势下,这种进口品与国产品的竞争将越来越多。

  在头孢类原料药出口企业中,福建省福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安替比奥制药有限公司、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石药集团河北中润制药有限公司、华北制药倍达公司为领先企业。

  2007年,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新的突破点在于环保体系、质量标准和内部实力的提升,这是企业不得不面临的竞争动力和压力。虽然不是新功课,但其重要性已超过以往的地位,维系企业的生存。


 
上一条:民族医药产业化存在困难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下一条:湖北省医院药品网上采购为何大打折扣?

没有相关信息


推荐新闻
更多>>
投资指南 医药流通中心 药品加工基地 药材种植基地 华南药品物流中心